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學科發展項目建設的第二批國家重點實驗室。1988年進行可行性論證,并得到國家教委和國家計委初步確認,1991年開始建設,1995年5月通過國家教委驗收并正式對外開放。2003年、2008年和2013年三次以良好成績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評估。
實驗室以重大工業裝備和結構工程以及高新技術中的關鍵力學及多學科耦合問題為背景,在計算力學和工程科學計算領域開展創新性應用基礎研究,加強與航空航天、船舶與海洋工程、汽車工程、土木工程等領域的結合,以及與先進材料與制造、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的交叉,承擔國家基礎研究課題和重大工程項目,在應用基礎研究、科研基地和學術隊伍建設、培養優秀人才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發揮重點實驗室的國家基地作用。
實驗室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
1)計算力學與工程科學計算的理論和方法;2)結構優化設計的現代理論和計算方法;3)大規模計算工程軟件系統研究開發和應用;4)復雜環境下重大工程和工業裝備結構的試驗、分析與評價。
實驗室依托于大連理工大學運載工程與力學學部,擁有力學一級國家重點學科,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二級國家重點學科,力學和船舶與海洋工程兩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目前有固定人員70人,其中教授54人,副教授13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鐘萬勰、程耿東、申長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張洪武、申長雨、王博(青年)、李剛),國家“千人計劃”高層次人才3人,“青年千人計劃”高層次人才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與講座教授4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獲得者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現任主任是李剛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方岱寧教授。
實驗室近年來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1)計算力學的辛數值方法;2)結構優化的若干前沿問題研究;3)工程與科學計算軟件集成平臺SiPESC;4)海洋工程裝備結構自主概念設計研究;5)能源裝備設計與制造中的力學問題等。
在國家與依托單位的長期支持下,實驗室建設了六個實驗平臺,高性能科學與工程計算平臺,先進材料力學性能實驗平臺,裝備結構力學性能實驗平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實驗平臺,汽車工程裝備實驗平臺,航空航天裝備實驗平臺。實驗室還擁有自主開發的有限元分析與優化設計軟件系統。